首页洞见

行业洞察

智能座舱赛道持续升温,车企都在争夺哪类人才?

现在的智能汽车能多懂你?寒冷的冬天,上车前15分钟,车内空调已经启动;进入车内,通过人脸识别,确认主驾人后调节座椅高度、香氛味道等一切个性化需求;在旅途中,后排大屏可以提供游戏,AR眼镜可以提供巨幕电影......

汽车已经不再是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而是逐步演化成为生活的第三空间。其中智能座舱是各车企的必争之地,也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伴随AR、VR、元宇宙等热潮,2023年将有更多新技术落地智能座舱。在本届上海国际车展上,众多车企便已将新产品的卖点聚焦于座舱,面部识别解锁场景、手势识别移动中控屏等功能纷纷实现。在这背后,翰德观察到的是车企对智能座舱人才需求的不断高涨。

同时,各类新玩家的加入,以及传统车企的加速转型,使得懂系统、懂软件、懂算法的人才成为市场上急需的人才,例如操作系统架构师、软件架构师、NLP算法专家以及横跨多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等。

语音交互是桥头堡

智能座舱类人才的需求主要来自市场趋势的变化。根据IHS Markit的调研结果,中国用户购车决策因素TOP3分别是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以及智能科技。智能座舱的重要程度已经超过动力与尺寸、购车价格、能耗等传统指标。

对于消费者来说,当下最为直观的智能座舱科技莫过于语音交互。无论是在试驾场景,还是日常使用场景,语音交互已经可以解决以往大部分使用物理按钮才能实现的场景功能,比如打开空调、除雾、播放音乐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消费者双手。

上述智能科技也成为各家车企当下最普遍量产和研发的领域,这其中提高语音识别度、增强语义理解、强化机器学习成为现在语音交互的关键。

由于传统汽车教育仍以传统汽车行业为主的学科设置,因此互联网公司、语音识别公司的语音对话开发工程师、语音性能优化专家、语音识别开发专家等纷纷转型进入车企。

目前来看,基础语音类技术人才缺口已经收缩,接下来熟悉整车和语音开发流程的融合人才,以及具有语音识别场景策划能力的人才,将成为车企青睐的人才。

多模交互成新热点

语音交互平稳发展的当下,多模交互成为车企接下来的发力点和市场宣传点。多模交互是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最为理想的模型。

通过动作、眼神、语言等与车机交互,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智慧人机交互系统,将进一步提升汽车智能化,解放消费者的枯燥驾驶时间,提高驾驶的愉悦性和便捷性。

各大车企都成立了相关研究部门,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生物技术等进行研发和应用。比如某车企已经推出生命体征监测,能够提醒驾驶人员后排有儿童遗留车内;能够通过人脸识别,匹配每位主驾人的驾车习惯;VR、AR技术上车,增加驾驶娱乐性。

当系统应用和接口增多,如何保持整体系统的稳定性成为关键。目前车企、互联网公司、通信运营商、零部件公司纷纷进行深度合作,打造整体解决方案。这背后需要更多懂前沿技术,跨专业领域背景的人才。以人机交互工程师为例,这类工程师不仅要懂计算机科学,还要学习心理学来把握受众心理,同时还要紧跟设计趋势,懂得最新的图形设计、工业设计等。此外,车载软件架构师这类不仅需要优秀的编程能力、模块分解能力,还需要具备大规模复杂系统架构的能力。因此,此类复合的人才受到追捧。

第三空间打造急缺引领者

智能座舱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交互,而是成为人们的第三生活空间。汽车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成为生活助理和情感伴侣,让所见即所得。比如,未来消费者可以基于车辆位置信息,实现信息、娱乐、订餐、互联等功能的融合。

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依靠简单的程序开发,而是需要高阶人才来统领全局。从技术层面来说,需要兼具软硬件开发/测试的复合型人才,来成为解决跨领域疑难杂症的技术专家,打通软硬件的隔阂。

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汽车的智能技术发展没有固定的发展路线和技术路径,消费者的需求也随着其他数字技术发展而随时改变。

面对多变和不确定的市场,智能座舱开发过程中就需要跨行业、跨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其不仅能熟悉市场大趋势,还能洞察行业变化,把握智能汽车发展的命脉,同时具有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这样才能打造满足5-10年的领先产品,给与产品新的定义。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车企和消费者越来越关心智能体验,尤其是座舱内的体验,企业的相关人才需求会被放大;同时,作为新兴的细分领域,企业对于相关科技的领军人物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只有配备强大的人才梯队,企业才能在接下来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脱颖而出。

翰德多年深耕汽车行业,拥有庞大的人才库、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丰富的项目经验及精准匹配人才的能力。

若您对于包括智能座舱领域在内的汽车行业有任何想法,或有搭建人才团队的需求,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返回